发布于 

读《笔记的方法》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是比较意外获得的,2022 年年底,在小报童上购买了少楠和白光的知识专栏《知识资产》,2023 年年底,《知识资产》被重新编辑整理成书,在得到出版,之前专栏的订阅者,每人都能免费获得纸质书和该书的电子版,算是非常良心了。

这本书的两位作者少楠和白光,还做了一个笔记小工具 flomo ,我恰好是 flomo 的重度用户,笔记工具的创始人来写一本关于笔记的书,我认为是再合适不过了。

下面是读了这本书的一些记录:

1、记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我对书中这个观点印象非常深刻,意思就是当未来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解决方案,而过往的笔记能给我们带来线索、思考、甚至直接的答案。

2、记笔记重要的是思考,而不是记录。所以,用笔来记录还是用软件来记录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个观点也能让我们避免成为工具党,曾经一段时间研究各种工具、研究各种知识管理的工作流,沉醉其中,却忘记了最重要的是思考。

3、既然思考是重要的,那么有些时候那些并不怎么自动化的方式反倒会带来帮助。例如:剪藏功能、自动 AI 总结功能。并不是说这些功能没用,而是太自动化,看似节省了时间,同时把思考的时间也节省掉了,最终留下一堆信息垃圾。

4、卢曼说,「不写,就无法思考」。我们看的各种文章、书籍、在线课程,不记录,看过就会忘,即使记录,思考,虽然也会忘,但能将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定期对过往笔记进行精炼和取舍,也会倒逼我们去思考。

5、哪些东西应该记录呢?通过搜索引擎能很容易查询到的不用记录,我们需要记录的是个人的感悟、兴趣、思考,这些是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知识财富。不过搜索引擎能很容易查询到的也需要使用一些手段和方式进行归档和存储,方便日后查询,网页也有链接失效的时候。

6、记录笔记我认为有两类:有准备和无准备,看一本书、一篇文章,边看边想边记录,这种就是有准备的,另一类是突然的闪念,这种闪念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珍贵,可能是极具创意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是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当出现的时候,一定得马上记录,否则稍纵即逝。

7、还有一类是操作类型的,比如某某工具的安装使用、一些新技术的尝试等,虽然这些也都能在网上找到答案,但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你可能经过了各种尝试,踩坑、查阅,最终搞定,那么这个过程一定要记录下来。我通常的做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记录、截图,事后再进行整理成一篇完整的文档。

8、之前看二爷的一篇文章,有一句话印象深刻「看书的时候一定要随手记录一点感想,哪怕只是:牛逼、我不认同、原来还能这样… 也可以。」当我们有这样的一些方法时,说明书中的内容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可能是一些精彩的观点、也可能是绝妙的论述,哪怕是不认同,肯定也是和自己的某个观点进行了对比,这些都是可以记录的时刻。

9、当笔记记录比较多了的时候,就需要分类,分类是为了让「自己」更容易找到信息,而不是别人。分类的形式不重要,不管是标签、文件夹、还是 IAPR ,选择一个自己习惯和熟悉的使用就好。

10、网上有很多他人的文件夹、标签分类法,但好用的标签或分类不是机械照搬的,而是相对主观的,这里的主观并不要求你必须标新立异,而是方便你提取和使用就好。毕竟,创建标签不是目的,为你所用才是目的。

11、另外需要记住的是,分类方法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动态生长的。这就像是做软件架构一样,好的架构也是慢慢迭代演进出来的。随着我们关注点的迁移、知识的积累,就会出现分类的合并、新增和删减。

12、当我们形成了记录的习惯,假以时日,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笔记了,这时,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回顾」,回顾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 投入时间:投入固定的时间,确保回顾能持续进行
  • 同步思考: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引发思考
  • 保持互动:与过往的笔记互动,增强回顾效果

13、回顾的过程中,可以看看同个分类下的其他内容,没准又能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可以添加新的记录;有些觉得分类不合适的可以进行调整;有些已经过时的就及时删减,这个手动的过程是不可缺失的,手动意味着预留了思考的时间。

14、当记录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之后,需要警惕的是不要信息成瘾,要打破信息茧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们要占据主动,不能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一个经典的反例就是:刷抖音。

15、信息很多,缺乏的是专注力。这个专注力体现在:做减法、做加法、做乘法

  • 减法:拒绝标题党,主动过滤垃圾信息
  • 加法:拒绝舒适区,获取书本之外的优质信息源。什么是舒适区呢?举个例子:比如我喜欢跑步,习惯早起,如果还是看这种相关的信息,只是在找自我认同,价值不大。
  • 乘法:转换不同视角,多维度获取信息。

16、想清楚目的,记笔记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支援未来的自己,很多时候都喜欢将手段当成了目的。在软件开发中也是一样 ,客户经常会针对一个需求就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不去描述目的,最后反而达不到目的。

17、遗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通过回顾持续刺激,是对笔记进行处理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我们做好两重准备:

  • 第一,对抗遗忘曲线
  • 第二,推动知识内化

18、本文也是笔记的一种呈现,或许几个月后再回顾,会对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也可能觉得这些已经都不重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曾经的这些记录在多次回顾之后,已经在进化、迭代、变成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储存在大脑的某个位置,随时等待着未来某个时刻的调取。